常和街名校(唔重要

#NSS學業

[常和街名校(唔重要] 2009年,筆者四歲,快將升讀小學,政府開始實施334新高中學制,其中一項改革就是將通識課列為高中必修科。

一年後,通識科將成為歷史。

政府對通識科期望係希望能夠打破舊制的文理分家,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加強他們對社會的觸覺,幫助學生發展全人發展。

今年三條題目、八條分題入面,只有兩條為意見評論題。 其他題目極度限制考生思考,單一以歸納作為目標, 筆者身為2022年考生,可以說是見證了通識生死。今年通識科考卷令我感覺與語文科綜合無異, 同樣要求歸納拓展見解論證,分別是綜合見解論證佔分反而比通識更多, 其中一題分析奧運所反映,甚至強調正面價值,只能寫優處、正面。男女平權、種族平等、環保等。極度強調Political correctness,問題只有單一立場。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改革通識教育科並非因北京施壓,而科目自第一天已存在問題,令學生凡事都反對,才視為有足夠批判性」。

好,如林太所言, 來年學生不再學習反對了。根據課程資料,公民及社會發展科課程培養學生建基於扎實的基礎知識,能設身處地從多角度思考,以及秉持正面態度看待和探究當代課題。

綜合本年試題與公社課程資料,兩者不約而同地趨向公社科的「正面」。

筆者疑惑,何謂正面態度?

社會上大部分議題皆有正反面,我在通識科價值觀題型所學的, 是不同的持份者有各自重視忽視的信念。

以全球化為例,全其中涉及工業化邏輯、聚合理論與現代化理論. 依賴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 國際關係理論等的諸多理論。現今社會,大量全球化議題每日受爭議。Deglobalization 、 anti—globalization….由90年代開始,西雅圖發起不同抗議, 直到現在仍對全球化抱有不同意見。 但現今通識課程對全球化造成的懸殊 、剝削、排斥避而不談。 最多輕談尋底競賽引致的血汗工廠,所有學生背誦:血汗工廠就用富士康為例子,但富士康工廠已是12年前「時」事, 12年來仍有無數議題,為了避免爭議,就將全部教科書印上,相同,已解決,單一角度 ,毫無損害權貴利益的例子。

可見現況是老師捨棄理論概念,考生往往依靠貼題、背誦答題框架,背誦例子來應試,例如若考題中出現「應不應該」,考生便要相應回答「政府責任」,同時需把概念詞、關鍵詞、金句「塞」入答案中。可笑是試卷封面,第七項清楚書寫本科著重的並非背誦資料的能力。這些純粹是答題操練,與議題內容及知識吸收無關,更與明辨性思考或思維訓練沾不上邊。

其實於2018年,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創研庫一份研究改善高中通識科的教學與評核的一份研究指出,當時126 名受訪教師中,認同通識教育科有助學生培養多角度分析94.4%、溝通與表達77.0%、獨立思考74.6%。 通識在仍然可以出示威、真普選、特首下台、元旦大遊行的時候,曾經, 我們也可以在試卷上發表言論。

通識科其實並非一門大家認爲的雜科,其實它也是一門專科,與生物、物理、歷史等的選修科一樣具備職涯、能力導向的特質。徐立之曾表達希望在中學課程增加數學的比例。 重視 STEM教育,工程學科、 高階數學可培養科研人才, 通識科何嘗不能培養人文學科人才? 

但過量的自我閹割,政治正確,正面不作反對, 通識科今日

壽終正寢

最後,筆者不作總結, 只在此重複一次建立通識科的目的。

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改善學生的批判性思考、獨立學習和人際溝通的能力;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體驗德育、公民教育及體藝範疇有關的其他學習經歷。
透過均衡而多元化的學習來促進學生達致全人發展。

後記: 在整理文章期間,心中有種恐懼,恐懼比我年紀少兩三年的學生,已「被」喪失對社會議題的觸覺,「被」失去批判性思考。我們04,05後會成為時代的分水嶺嗎?
筆者深知自己組織能力,語言能力並非出眾, 以上文章不少砂石,委屈各位閱讀至此了。 對於自己的通識成績,to be honest毫無信心, 身為學生,我不熟悉通識題型,寫字速度亦未經訓練,與考場中大喊加紙的大家相比,自愧不如。 但腦內有個想法,希望能為以後的中學生「補」通識, 可以認為這是補習,亦可以當是課外活動。當然執行者未必是本人, 也許是就讀社科的學生,也許是通識取得佳績的。tbc…

好攰 返去溫elective〒▽〒bye

對admin說話: 作為咁多後生仔 中學生follow page
希望你哋除咗post 一啲無聊 輕鬆嘅話題之外 都能夠 考慮下post我以上嘅呢篇文章仔 如果你哋唔會post 我都會搵下其他地方出 如果你喺其他地方見到 係我喺呢度投完稿 過咗一段時間都未有反應 先再搵去post嘅 thx

圖Link: https://ibb.co/2n7zs16